欧宝平台招商证券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3年是公司五年变革战略的收官之年。公司积极应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保持战略定力,强化战略执行,抓营销拓收入、推变革促转型、防风险稳经营,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绩。一是整体业绩稳中有进,盈利能力保持优良。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198.21亿元,同比增长3.1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7.64亿元,同比增长8.60%;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7.91%,同比增加0.37个百分点。成本费用管控优势明显。二是深入推进新一轮改革创新,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集中资源打造强大的现代投行,全面加快数字化发展步伐,深化绩效考核与组织机制变革,关键性转型变革事项取得新进展,成功获评2022年度国资委“双百企业”专项考核“标杆”企业,并全面启动了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三是切实做好风险防控,总体保持稳健经营。成功经受复杂市场环境考验,各类风险损失保持在较低水平,资产质量保持优良,全年未发生重大风险合规事件。公司以客户为中心,向个人、机构及企业客户提供多元、全方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从事投资与交易,主要业务板块包含财富管理和机构业务、投资银行业务、投资管理业务、投资及交易业务。2023年,A股市场股票基金单边交易量为240.72万亿元,同比下降2.88%。北交所市场规模和活跃度稳步提升,2023年北交所市场股票单边交易量为7,272.23亿元,同比增长267.26%。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持续增加,居民储蓄年末余额达136.99万亿元,2019年至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85%;ETF市场生态持续完善,居民指数化投资需求释放,年末ETF份额突破2万亿份,2019年至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0.24%,财富管理市场仍有广阔发展空间。报告期内,公司坚定落实“平台赋能营销团队,营销运营双轮驱动”线)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持续推进招商证券APP平台产品体验及服务创新,优化内容质量,丰富数字化运营手段,客户服务触达广度、深度进一步提升。2023年末,公司正常交易客户数约1,776万户,同比增长8.03%,托管客户资产3.72万亿元。根据易观千帆统计,招商证券APP月均活跃用户数(MAU)同比增长4.7%,排名前十大券商第5,APP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位居前十大券商首位。公司积极布局北交所业务,北交所全年开户数排名市场第7。公司期权经纪业务经营稳健,截至2023年末,客户累计开户数市场占比7.79%,排名行业第2。2023年,公司加快推动财富管理转型,大力打造专业领先的财富顾问团队,通过强化投顾专业能力、增强平台赋能、投资者教育等方式,持续高水平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完善财富管理客群的分层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客户的质量和效率;持续发挥券商研究优势,不断提升产品精选、优选能力,打造“公募优选”和“私募50”产品品牌;积极发展买方投顾业务,大力打造“e招投”及“智远私行”品牌,满足普惠金融客户和高净值客户的不同需求;推出“招证企航”综合金融服务品牌,年末企业开户数及企业理财产品保有量实现较快增长;不断完善与提升个人养老金业务的服务能力,依托公司投研体系,从产品优选、养老投教、客户服务等多方面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养老服务。截至2023年末,公司财富管理个人客户数同比增长3.20%,高净值客户数同比增长5.67%。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公司非货币公募基金、股票加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规模(2023年第四季度)分别为949亿元、793亿元,均排名证券行业第5。基金投顾业务“e招投”累计签约人数5.86万户,年末产品保有规模46.56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76.00%。期货经纪业务方面,2023年大宗商品市场交易活跃。中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85.01亿手、成交额568.5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60%、6.28%。截至2023年末,全市场客户权益规模1.42万亿元,同比下降3.92%;全行业手续费收入234.65亿元,同比下降4.85%。招商期货积极履行服务实体经济职责,持续加强营销服务能力建设,大力拓展金融机构客户,推进招商大宗商品研究、招商风险管家、CTA+期货资管品牌建设。截至2023年末,招商期货客户权益规模504.74亿元,同比增长51.22%。境外市场方面,招证国际聚焦产品多元化布局,持续优化招证国际APP,提升客户体验,大力拓展大型企业客户业务以及海外同业客户,在弱市情况下提前布局量化和被动投资机构客户,港股市占率排名创历史新高。截至2023年末,招证国际托管客户资产规模1,699.43亿港元,2023年港股交易欧宝平台量1,672.91亿港元。2023年,为落实证监会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一揽子政策安排,交易所下调融资保证金最低比例,以盘活存量资金,支持适度融资需求;同时,证监会进一步优化融券及转融通机制,加强融券业务逆周期调节,有效促进资本市场长远健康发展。截至2023年末,A股市场融资融券余额为1.65万亿元,同比增长7.17%,其中融资余额为1.58万亿元,同比增长9.33%;融券余额为715.97亿元,同比下降25.33%。报告期内,公司紧跟市场和客户需求,积极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营销服务,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为重点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方案。公司稳健开展股票质押业务,提升风险管控能力,资产质量优良。报告期末,公司融资融券余额827.61亿元,维持担保比例为278.95%;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待购回余额(含资管计划出资业务)227.75亿元,整体履约保障比例为211.31%,其中,自有资金出资余额185.29亿元,整体履约保障比例为254.93%。境外市场方面,招证国际前瞻性管控风险,主动压缩高风险抵押品规模,有效规避潜在损失。截至2023年末,孖展业务规模为25.45亿港元,同比下降22.22%,维持担保比例为386.90%。公司致力于为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银行、信托、保险资管等专业金融机构投资者提供研究、交易服务、托管外包、场外衍生品、转融通、大宗交易、投行产品销售等全方位的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2023年,各项监管新规推出,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行业走向更加规范化、透明化的高质量发展方向。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23年末,公募基金行业管理规模27.60万亿元、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5.72万亿元,较2022年末分别增长6.03%、2.87%。2023年,公司持续推进机构客户业务转型变革,从战略、机制、团队、流程、系统等多个方面,持续完善机构客户营销服务体系。公司落地机构业务“十四五”战略规划,成立机构业务委员会统筹推进机构业务发展。深入推进机构客户经理制落地实施,深化总分联动、协同一体的业务管理机制。全面整合公司的机构业务资源,实现了对公募、私募、银行理财子等在内的重要机构客户全覆盖,以及细分客群的个性化服务模式。公募基金业务方面,公司积极布局ETF生态圈建设和券商结算业务,有效提升金融产品保有量规模。私募基金业务方面,公司围绕客户主券商业务需求,不断满足客户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需求。加大机构业务数字化建设投入,启动机构专业服务平台建设,持续完善公司机构业务数字化营销服务体系,提升机构客户综合服务能力。截至2023年末,公司50亿元以上重点私募客户交易覆盖率达79%,私募客户交易资产规模同比增长12.22%。截至2023年末,公司股票研究覆盖境内外上市公司2,518家,研究覆盖沪深300指数成份股总市值的94%、创业板成分股总市值的93%、科创板成分股总市值的75%。在量化与基金评价、固定收益、电子、传媒、轻工纺服、房地产、策略、电力设备与新能源、食品饮料、宏观经济、金融、通信、计算机、汽车、交通运输、有色金属、家电、军工等领域的研究处于行业领先水平。2023年,中国证监会系统推进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降低投资者成本。在新的政策背景下,证券公司将进一步打造研究业务核心竞争力。公司持续推动研究业务转型,坚持内外价值创造并重。紧紧围绕“三条曲线”发展路径推动业务转型,全面提升对内对外服务水平。第一曲线持续提升对公募、保险资管、私募等核心客户服务水平,积极打造精品投研活动,组织了出海专题、财富管理、TMT行业等10场论坛活动,进一步夯实并提升公司研究品牌影响力。第二曲线聚焦内部价值创造,积极践行“研究+”发展模式,以产业链研究推动“投资+研究+投行”三投联动,推出产业链图谱、产业链主题论坛,有效赋能公司业务发展。第三曲线以打造“招商智库”品牌为目标,发布一系列与国家战略、宏观形势等相关的研究报告,全方位提升资本市场的影响力。公司托管外包业务秉持服务立业、专业至上、创新引领和科技驱动四大经营策略构建核心竞争力,同时依托公司丰富的平台资源构建立体化的协同营销体系,巩固行业领先优势。公司大力推动业务数字化进程,重构托管业务基础系统,全新升级托管机构服务平台创新服务,并进一步发挥托管业务综合竞争优势,行业首创“渠道+”服务平台,打造私募行业生态圈。在合规展业方面,公司是业内首家连续十年获得资产托管外包服务ISAE3402国际鉴证、业内首家完成SOC2(SystemandOrganizationControls)typeI、typeII两类鉴证的证券公司,公司资产托管和金融运营外包服务的业务质量、服务能力、内控水平以及数据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满足国际标准;在业务创新方面,持续推进跨境基金行政管理人业务和“T0估值”创新业务;落地证券行业首家托管“MOM期货资管计划”业务。截至2023年末,公司托管外包产品数量4.30万只,同比增长4.32%,规模3.47万亿元,同比增长0.19%。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和统计,公司私募基金产品托管数量市场份额达21.91%,连续十年保持行业第一,公募基金产品托管规模排名证券行业第三。2023年,公司深入推进现代化投行转型建设,围绕实体经济发展和重大国家战略导向,加大战略资源投入,持续打造专业化和区域化核心竞争力,重点加强北交所业务布局,稳步推进优质IPO项目申报和储备,大力推动“羚跃计划”、企业客户经理制等战略举措落地实施,不断提升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特色金融服务能力,推动投行业务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面注册制正式实施,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更加完善。但受市场环境低迷、IPO、再融资阶段性收紧等因素影响,A股市场股权融资数量及金额均出现下降。根据统计,A股市场股票发行数量833家,股权融资总规模(不含发行股票购买资产类增发,下同)9,122.43亿元,分别同比下降18.33%、35.35%。其中,A股IPO发行数量314家,募集资金金额3,589.71亿元,同比下降31.27%;再融资发行数量519家,募集资金金额5,532.72亿元,同比下降37.75%。受美联储加息、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及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港股市场表现疲弱。根据彭博统计,2023年港股IPO发行数量67家,融资金额58.70亿美元,同比下降56.18%,港股市场股权融资金额为164.16亿美元,同比下降28.34%。2023年,公司深入推动投行专业化转型,大力开拓再融资业务,股权承销家数排名有所提升。根据统计,公司A股股权主承销金额排名行业第9,主承销家数排名第11,其中再融资承销家数排名行业第7,同比上升5名。根据彭博统计,公司共完成5家港股股票承销项目,承销金额为2,697万美元,其中3家为港股IPO保荐项目。根据Dealogic统计,公司港股IPO保荐数量排名中资券商第6。报告期内,公司深入践行金融强国使命,不断提升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服务能力,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共助力17家相关行业企业完成股权融资,承销金额为129.72亿元。2023年,公司参与完成了多单具有市场影响力的项目,包括户用储能领域领先企业——艾罗能源、机器视觉领域领先企业——埃科光电、Wi-Fi射频前端芯片领先企业——康希通信、有机固废处理及循环经济领域领先企业——朗坤环境301305)、国内功能性BOPP薄膜领先企业——德冠新材001378)、信息技术服务领域领先企业——世纪恒通301428)A股IPO,港股“艺人管理第一股”——乐华娱乐、港股“普洱茶第一股”——澜沧古茶、港股IPO募资金额前十大项目——第四范式港股IPO,农牧行业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东瑞股份001201)非公开发行、分布式光伏领域领先企业芯能科技603105)可转债项目等。报告期内,公司大力推进优质IPO项目申报,加强北交所业务布局,股权项目储备总体保持平稳。根据和交易所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末,公司A股IPO在审项目数量27家(含已过会待发行和证监会未注册项目),排名行业第9。其中,科创板、北交所IPO在审项目数量分别排名行业第7、第6。公司持续服务成长型科创企业,积极推动“羚跃计划”入库企业业务转化。报告期末,公司“羚跃计划”累计入库企业数达441家,共有45家企业已实现投行业务转化。2023年,受益于经济复苏、融资成本下降,境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保持稳定增长。根据统计,境内债券(不含央行票据、同业存单)发行总规模达45.15万亿元,同比增长10.76%。其中,信用债发行总规模18.85万亿元(不含国债、地方政府债、央行票据、同业存单和政策银行债,下同),同比增长5.60%。公司债发行总规模3.86万亿元,同比增长24.75%;金融债发行总规模9.99万亿元,同比增长5.72%;ABS发行总规模为1.88万亿元,同比下降6.80%。根据彭博统计,中资离岸债券(除人民币)发行规模为386.54亿美元,同比下降48.79%。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优化债券业务结构欧宝平台,加强央企债、金融债、地方国企优质债券、公募REITs项目开拓,强化重点区域信用债业务布局,信用债业务排名保持稳定。根据统计,2023年公司境内主承销债券金额为3,258.06亿元,同比增长18.49%,其中,信用债承销金额为3,221.06亿元,排名行业第8。金融债和公司债业务表现亮眼,承销金额分别同比增长66.11%、32.05%。公司ABS业务产品结构更加均衡,信贷ABS和企业ABS业务承销金额分别排名行业第2、第7。公司发挥债券业务创新优势,大力开拓基础设施公募REITs等创新业务,2021年至报告期末,公司担任财务顾问的首次发行基础设施公募REITs规模排名行业第3。公司持续践行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发展理念,助力发行多单绿色债券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项目,承销金额达252.22亿元;着力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助力发行多单“乡村振兴”“三农”主题债券项目以及普惠金融主题产品,承销金额为299.64亿元。2023年,公司完成多个具有市场代表性的项目,包括助力国内首批新能源、首单光伏公募REITs项目——中航京能光伏REIT挂牌上市,助力市场首批基础设施公募REITs扩募项目——蛇口产园REIT扩募上市,助力完成市场首单碳中和绿色可续发型国补应收ABS——京能国际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碳中和)、全国首单汽车金融公司绿色金融债券——奇瑞徽银汽车金融2023年第一期绿色金融债券、房地产行业首单碳中和绿色公司债——中海宏洋地产集团2023年第一期碳中和绿色公司债券、市场首单挂钩具体主题的“三农”专项金融债——中国农业银行2023年三农专项金融债券和全国首单棉花主题的公司债——新疆中泰集团2023年第二期乡村振兴专项公司债券等。2023年,全球并购市场交易活动持续放缓。根据彭博统计,全球并购市场共公告4.89万单交易,交易总金额2.87万亿美元,同比下降22%。境内并购市场公告的交易金额也呈现下降态势。根据统计,中国并购市场(不含境外并购)公告的交易数量9,057单,交易金额2.00万亿元,同比下降23.20%,完成的交易数量为4,275单,交易金额1.21万亿元,同比增长0.56%。报告期内,公司紧抓国有企业改革机遇,积极助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作为资本运作专业支持平台的作用,积极推动招商局集团体系内产融和融融协同项目开展,进一步深化国企战略客户合作。根据统计,2023年,公司完成2单A股市场并购重组项目,交易金额为111.35亿元,包括助力国有生猪养殖区域龙头企业新五丰600975)收购天心种业等多家公司股权,助力招商蛇口001979)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根据和交易所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末,公司并购重组在审项目数量2家,排名行业第3。境外市场方面,公司完成了招商海通并购优品360项目,交易金额约为17.6亿港元,该项目为香港市场首例由卖方发起要约的并购项目。公司通过旗下招商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招商致远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分别开展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和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业务;通过联营公司博时基金和招商基金从事公募基金管理业务。2023年,证券资管行业收入和规模均有所下降,2023年前三季度,证券资管行业总收入同比下降19.16%,三季度末合规受托管理资产规模较2022年末下降8.27%。面对复欧宝平台杂多变的经营环境,证券公司纷纷加快成立资管子公司及申请公募牌照的步伐,增强主动管理能力,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报告期内,招商资管持续完善投研团队和投研机制建设,培育发展投研能力;积极推动产品发行工作,优化产品布局,并加速新策略产品落地,打造公私募产品线;通过加大内部协同拓展银行、企业机构客户,推动业务模式创新,为机构客户提供定制类固收、FOF和股票型产品,满足客户需求;强化银行渠道以及互联网渠道的拓展和运营,互联网渠道销售规模稳步提升;在投研交易、风控合规、营销服务、运营管理方面多措并举,助力资管业务数字化建设。招商资管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申请年内获批复,成为首家“一参一控一牌”新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实施后获批该资格的券商资管,未来将大力打造主动管理能力,积极布局公募产品线年末,招商资管资产管理总规模2,948.54亿元。2023年,一系列私募资产管理行业的管理办法、运作规定的出台,推动形成覆盖“募投管退”全流程的自律规则体系,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我国股权投资市场正处于调整阶段,募资规模维持下降趋势,投资节奏同步趋缓。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23年,我国股权投资市场募资规模1.8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5.47%;披露投资金额6,928.26亿元,同比下降23.67%;全年共发生3,946笔退出案例,同比下降9.60%,其中被投企业IPO案例减少,回购交易大幅增长。报告期内,招商致远资本深耕重点区域,聚焦重点领域,积极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国家级基金等合作新设私募股权基金9只,规模达62.25亿元,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贡献力量。投资方面,招商致远资本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重点赛道开展深度研究,持续扩大投资规模,为优质科创企业提供精准资金支持,助力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2023年,招商致远资本投资企业15家,投资金额12.35亿元。投后管理方面,持续优化内部运作流程和管理体系,提升基金运营水平和投后赋能能力。项目退出方面,2023年在管项目退出金额约8亿元;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招商致远资本私募基金月均管理规模(2023年第四季度)为203.83亿元,排名证券行业第9。2023年,国内权益市场波动较大,行业轮动较快,新基金发行持续遇冷,投资情绪有待提振,但公募基金整体规模仍然实现了稳步增长并首次超过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与此同时,金融监管体制进一步优化,全面注册制正式实施,公募基金管理费率改革迈出实质步伐,为公募基金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公司持有博时基金49%的股权。报告期内,博时基金聚焦“财富管理、金融科技、风险管理”三个能力建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聚焦权益投资能力建设,深化投研一体化改革,加强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财富管理能力,权益投资业绩明显改善;聚焦打造数智化领先优势,持续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升金融科技能力;聚焦夯实稳健发展底座,前瞻研判做好风险防范,全面提升风控合规管理能力;坚持改革创新,持续完善产品业务布局,不断做大业务规模,机构业务保持行业领先,零售业务排名稳中有进,养老金业务不断拓展;进一步完善被动产品线,发行的恒生医疗ETF、国开ETF、科创100ETF、标普500ETF、黄金ETF等多只指数产品规模位居市场前列,转债ETF为市场唯一跟踪中证可转债ETF产品。截至报告期末,博时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含子公司管理规模)15,649亿元,较2022年末下降4.87%,其中公募基金规模(剔除联接基金)9,496亿元,较2022年末下降0.43%;非货币公募规模5,316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4.31%。根据统计,2023年末博时基金非货币公募基金规模排名第7,债券型公募基金规模排名第2。本公司持有招商基金45%的股权。报告期内,招商基金围绕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一核、两擎、四化”战略重点,坚持稳业绩、拓增长、提能力、守底线,在基金市场遇冷的挑战下实现经营业绩稳中有进。在投研能力建设方面,优化产业链研究小组设置,推进投研数字化平台建设,持续提升投资研究能力;在产品布局方面,坚持逆势布局权益型产品,落地行业首批混合估值、央企股东回报ETF、管理人让利及首只绿债指数产品,通过业务模式的创新满足投资者需求;在客户经营方面,积极推进渠道和客群开拓,稳步推进投顾业务开展,充分把握养老金业务发展机遇,深耕客户陪伴和投资者教育,满足客户需求,实现规模稳步增长;在基础管理方面,强化价值观导向,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并加强风控合规和运营保障管理,助推各项业务提质增效。截至报告期末,招商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含子公司管理规模)15,504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4.85%,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剔除联接基金)8,606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11.70%,非货币公募基金管理规模5,756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2.62%。根据统计,2023年末招商基金非货币公募基金规模排名第4,债券型公募基金规模排名第1。2023年,国内宏观经济总体呈现复苏趋势。一季度经济明显回升,年初实现了良好开局。二季度之后经济活跃度虽有所减弱,部分指标增速放缓,但主要经济指标表现稳中向好。海外受美联储加息以及高通胀影响,需求有所回落,但通胀上行趋缓,市场预期美联储加息到了尾声,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开始转向。2023年A股市场表现承压,境内债券市场整体走势平稳,中债综合财富指数(总值)年内涨幅4.78%,略高于过去十年债市涨幅均值。境外市场美债利率呈波动中大幅上行走势,中资美元债市场表现偏弱。公司继续贯彻“大而稳”的大类资产配置战略,自上而下统筹资产配置、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及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持续完善业务策略,有效提升投资收益稳定性。截至2023年末,公司金融资产规模3,746.04亿元,同比增长21.42%。公司股票方向性业务积极完善、健全风险控制体系,持续优化投研团队建设,以绝对收益为导向,紧密关注宏观环境与国家政策,坚守产业发展的长期趋势并精选行业龙头。权益类衍生投资业务方面,公司持续发展场内衍生品做市、证券做市、场外衍生品等资本中介型交易业务和量化策略等中性投资业务。场内衍生品做市业务进一步应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金融科技方法,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新增科创板ETF期权和碳酸锂期权等衍生品做市资格,助力相关产业风险管理需求。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场内衍生品做市业务资格数量增至88个,位居证券行业第一,股票期权做市AA评级占比位居行业第一。基金做市业务做市项目数达437个,基金做市AA评级占比位居行业前列。公司稳健开展科创板做市业务,为39只科创板股票提供做市服务,同时公司是北交所首批做市商之一。场外衍生品业务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招商证券天衍平台”,持续提升交易清算效率和管理效率,持续丰富场外期权、收益互换品种和拓展交易标的覆盖范围,助力机构、企业客户提升全球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能力。推出招商证券境内大类资产配置指数并成功发行挂钩该策略指数的结构化产品,有效满足投资者多元化分散投资的需求,年末场外衍生品业务名义本金规模同比显著增长。固定收益投资方面,公司准确把握债券市场配置及波段交易机会,加强数字化赋能,大力发展中性策略,积极开展做市业务,稳健拓展境外债券投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报告期内公司境内固定收益投资收益率显著跑赢中债综合财富指数。中性策略方面,公司加强固收量化系统建设,促进中性策略投资规模稳步提升,衍生品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其中标债远期、国债期货交易量分别同比增长148.40%、60.46%。做市业务方面,公司不断优化自动化做市系统,提升定价能力,国债期货做市交易规模同比增长66.73%,首批开展30年期国债期货品种做市,首批参与交易所债券做市业务,“债券通”北向通高速发展,交易量同比增长748.96%,进出口银行债做市业务持续位居市场前列。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公司具备全面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报告期内未发生负面信用事件。外汇业务方面,公司持续拓展交易币种及产品,业务覆盖人民币外汇、G7货币自营业务、外币拆借、外币回购及国债交叉货币互换等本外币货币市场业务,已基本实现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外汇业务全覆盖。公司外汇代客资金管理系统已于2023年9月通过国家外汇管理局验收,未来公司将稳步推动代客业务开展。另类投资业务方面,招证投资秉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理念,精进产业链投研能力,聚焦重点赛道投资,坚持精投优投原则,支持优质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新增投资规模约10亿元,同时关注已投项目的风险防控和风险处置,积极把握市场机会,顺利完成了多个项目退出。证券行业的发展受我国宏观经济、货币政策、监管环境、投资者交投活跃度以及国际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周期性波动的特点显著。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全年GDP增长5.2%。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成功落地,企业债券发行审核职责划转、北交所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改革取得突破,资本市场功能有效发挥,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的质效持续增强,为经济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力量。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为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增强信心。受全球经济低迷、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国内经济周期性、结构性矛盾等因素影响,2023年,A股市场总体呈现震荡态势;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数、沪深300指数、科创50指数、恒生指数分别下跌3.70%、13.54%、19.41%、11.38%、11.24%、13.82%,北证50指数、中债-综合财富(总值)指数分别上涨14.92%、4.78%。A股市场股基日均交易量9,947亿元,同比下降2.88%。公募基金交易费率进入下降通道,代理买卖佣金费率持续下行。IPO、再融资阶段性收紧,报告期内,A股IPO融资家数314家、融资规模3,589.71亿元,同比下降31.27%,股权再融资519家,募集资金金额为5,532.72亿元,同比下降37.75%;境内信用债融资规模18.85万亿元,同比增长5.60%。证券行业存量竞争进一步加剧。公司是国务院国资委体系内规模最大的证券公司。公司成立30多年以来,主要股东、业务品牌、经营队伍持续保持稳定。公司隶属于招商局集团,充分受益“招商”品牌影响力和集团内部实业与金融资源,在招商局集团大力支持下,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A+H股上市,并始终保持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为公司行稳致远提供了坚实保障。公司围绕国家所需、行业大势和和客户需求,持续推动业务转型发展与前瞻布局。公司构建了现代投行业务模式,不断夯实财富管理和机构业务特色竞争力,积极做大固定收益、股权投资、衍生品交易、资产管理等业务,打造跨市场、跨业务、多品种的多元业务体系,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高质量的综合金融服务与产品。公司始终以客户为中心,依托高效专业的服务以及广泛布局的网点,积累了深厚的客户基础。公司目前在境内设有265家证券营业部、13家分公司,在中国香港、英国、韩国等地设有经营机构,服务网络覆盖全球主要资本市场。公司把握线上化发展趋势,创新线上客户服务模式,推动客户规模持续增长,为公司长期向好发展打牢基础。公司高度重视金融科技,信息系统投入规模位居行业前列。公司从“组织、流程、IT”进行了顶层设计和一体化重构,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持续增强数字思维和数字文化,增强数字技术在业务发展、产品创新、客户服务、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赋能效果,实现从支撑业务向引领业务发展。公司始终牢固树立底线思维,通过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对重大风险的预判、应对和处置能力,持续有效的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保障风险总量可控、结构均衡,风控指标持续达标。公司持续塑造稳健合规的经营文化,建立全面覆盖公司总部及子公司、分支机构的内控管理体系,筑牢事前、事中、事后“三道防线”,保障公司长期平稳健康发展。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98.21亿元,同比增长3.1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7.64亿元,同比增长8.60%;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7.91%,同比增加0.37个百分点;每股收益0.94元,同比增长9.30%。财富管理和机构业务分部收入同比下降9.83%,其中:公司代理买卖证券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同比下降,主要因A股和H股全市场股基交易量同比均下降,公司沪深京股基市场份额同比略有增长,但公司股基佣金率随行业佣金率下降趋势而下降;公司融资融券利息收入同比亦下降,融资融券期末规模同比增长,但融资融券利率有所下降;投资银行业务分部收入同比下降6.57%,公司股权类承销收入同比小幅下降;投资管理业务分部收入同比下降21.53%,主要因子公司招商资管资产管理规模下降使得管理费收入同比下降;投资及交易业务分部收入同比增长97.62%,其中权益类、固定收益类投资收益同比均增长;其他业务分部收入同比增长7.78%,主要是子公司招商期货开展的大宗商品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23年,公司营业总支出105.23亿元,同比增长0.73%;财富管理和机构业务分部营业支出56.63亿元,同比下降6.47%;投资银行业务分部营业支出5.65亿元,同比下降9.61%;投资管理业务分部营业支出3.17亿元,同比下降22.45%;投资及交易业务分部营业支出13.20亿元,同比增长52.82%;其他业务分部营业支出26.58亿元,同比增长6.55%。2023年,公司业务及管理费87.48亿元,同比增长0.99亿元,增幅1.14%,主要因电子设备运转费及折旧摊销费用同比增长,但会员年费和业务推广费同比下降。2023年,公司业务及管理费率44.13%,同比减少0.87个百分点。2023年,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109.86亿元,其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71.04亿元,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负240.95亿元,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77.01亿元,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影响金额2.76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2022年减少354亿元,其中: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金融资产净增加额较2022年增加813.09亿元;融出资金净增加额较2022年增加195.54亿元;回购业务规模上升,使得回购业务资金净增加额较2022年增加388.77亿元;拆入资金净增加额较2022年增加121.46亿元;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净额较2022年增加89.74亿元。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2022年减少49.65亿元,主要因其他权益工具投资规模增长使得投资支付的现金较2022年净增加51.73亿元。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2022年增加287.15亿元,主要因发行债券收到的现金较2022年增加659.77亿元,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较2022年增加362.55亿元。2023年末,公司资产总额为6,958.53亿元,较2022年末增加841.76亿元,增幅为13.76%,其中:金融资产1期末余额3,746.04亿元,较2022年末增加660.87亿元;融出资金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期末余额合计1,334.42亿元,较2022年末增加23.20亿元;货币资金和结算备付金期末余额合计1,477.14亿元,较2022年末增加105.32亿元。扣除代理买卖证券款后,公司年末资产总额为5,780.01亿元,较2022年末增加727.01亿元,增幅为14.39%。公司资产质量和流动性保持良好。2023年末,公司货币资金和结算备付金合计占总资产的比例为21.23%,金融资产占比为53.83%,融出资金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合计占比为19.18%,长期股权投资占比为1.69%。与上年末相比,货币资金和结算备付金合计占比减少1.20个百分点,融出资金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合计占比减少2.26个百分点,金融资产占比增加3.39个百分点。2023年末,公司负债总额为5,738.16亿元,较2022年末增加773.96亿元,增幅为15.59%,其中,应付短期融资款期末余额570.26亿元,较2022年末增加318.78亿元,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期末余额1,426.85亿元,较2022年末增加218.79亿元,拆入资金期末余额270.61亿元,较2022年末增加162.59亿元欧宝平台,代理买卖证券款期末余额1,178.52亿元,较2022年末增加114.75亿元。2023年末,扣除代理买卖证券款后负债总额为4,559.64亿元,较2022年末增加659.22亿元,增幅16.90%;扣除代理买卖证券款后资产负债率为78.89%,较2022年末增加1.70个百分点。2023年末,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为1,219.61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67.87亿元,增幅为5.89%,其中本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87.64亿元,向股东分配股利16.09亿元,计提应付永续债利息5.72亿元。(1)招商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招商证券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10亿元。主营业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截至2023年末,招商资管总资产56.62亿元,净资产53.00亿元;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8.33亿元,净利润2.64亿元。招商证券全资子公司,实收资本64.54亿港元,主营业务:通过设立不同子公司分别经营证券及期货合约经纪、上市保荐、财务顾问、企业融资、投资管理、资产管理、市场研究等业务,以及子公司所在地监管规则允许的其他业务。截至2023年末,招证国际总资产452.71亿港元,净资产94.18亿港元;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0.01亿港元,净利润2.21亿港元。报告期内,招证国际获穆迪重申Baa2评级,长期展望维持“稳定”。招商证券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35.98亿元,主营业务:商品期货经纪、金融期货经纪、期货投资咨询、资产管理。截至2023年末,招商期货设有北京、广州、上海、杭州4家期货营业部,1家河南分公司,以及1家风险管理子公司——招证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截至2023年末,招商期货总资产594.95亿元,净资产50.14亿元;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2.74亿元,净利润4.06亿元。招商证券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21亿元,实收资本18亿元。主营业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业务及相关的咨询、顾问服务和监管机构允许开展的其他业务。截至2023年末,招商致远资本总资产41.9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资产21.20亿元;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39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0.41万元。招商证券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101亿元、实收资本71亿元。主营业务:从事《证券公司证券自营投资品种清单》所列品种以外的金融产品、股权等另类投资业务。截至2023年末,招证投资总资产105.08亿元,净资产99.02亿元;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8.15亿元,净利润6.30亿元。公司持有博时基金49%的股权。博时基金成立于1998年7月13日,是中国内地首批成立的五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经营范围包括:基金募集、销售、资产管理及中国证监会许可的其他业务欧宝平台。截至2023年末,博时基金总资产122.2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资产93.09亿元;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45.8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24亿元。公司持有招商基金45%的股权。招商基金成立于2002年12月27日,招商基金经营范围包括:基金管理业务、发起设立基金、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截至2023年末,招商基金总资产141.51亿元,净资产93.25亿元;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52.94亿元,净利润17.53亿元。公司控制的结构化主体情况: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集团合并了50个结构化主体,这些主体主要为资产管理计划、基金及有限合伙企业。对于本集团同时作为结构化主体的管理人和投资人的情形,本集团综合评估其持有投资份额而享有的回报以及作为结构化主体管理人的管理人报酬是否将使本集团面临可变回报的影响重大,并据此判断本集团是否为结构化主体的主要责任人。于2023年12月31日,上述纳入合并范围的结构化主体的总资产为人民币342.96亿元。公司拥有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通过境内外增发、配股、永续次级债券、次级债券、公司债券、金融债券、短期融资券、收益凭证、转融资、同业拆借及回购、银行借款等方式进行融资。公司根据经营和业务发展需要安排融资品种,并不断优化融资结构。2023年末,公司总负债5,738.16亿元。扣除代理买卖证券款后,负债总额为4,559.64亿元,其中:应付债券1,219.92亿元,占比26.75%,应付短期融资款570.26亿元,占比12.51%;长期借款19.08亿元,占比0.42%;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1,426.85亿元,占比31.29%;短期借款61.83亿元,占比1.36%;拆入资金270.61亿元,占比5.93%。目前公司无到期未偿还的债务,整体偿债能力强,流动性风险可控。公司流动性管理的目标是:以确保公司流动性安全和满足业务发展为目标,在正常经营环境中,有充足的资金满足业务开展的需求;在压力情况下,有足够的缓冲能力释放现金流并保障非常规环境下的资金需求。公司资金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公司的资金调配,归整资金计划,协调资金头寸和资金需求,对现金头寸情况和现金流缺口进行每日监控。公司对资产和负债的规模及结构进行分析跟踪,确保资产和负债的规模及期限结构在满足业务发展的同时,也能将优质流动性资产维持在合理、充裕的水平。公司根据风险偏好制定了多层次的流动性风险指标限额管理体系,并对各风险指标运行情况进行每日监控。及时跟踪分析公司各项业务的开展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风险值分析等风险评估方法,对业务开展的流动性风险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公司建立内部风险报告制度,使公司及时掌握各项业务的流动性风险状况,采取应对措施,保障公司各项业务经营的安全性、稳健性和持续性。公司制定应对的应急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应急计划并定期开展演练和评估。积极拓展融资渠道,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满足公司经营过程中对资金的各类需求。2023年,公司各项流动性风险指标运行良好,流动性资产储备充足,资产配置流动性继续保持较高水平。2023年,公司以科技为引领、创新为驱动,围绕资本市场服务的新机会、客户日益丰富的新需求,推出一系列创新产品和服务,助力业务模式创新,深化创新技术应用。公司全面推进建设“数字招证”,着力提升数字化能力。全面升级组织架构,将原科技创新办公室升级为数字化办公室,更好地统筹推动数字化转型,设立武汉科技分公司,形成“深武双引擎”,推动一批数字化战略项目成果落地,有效赋能核心业务发展。大财富领域招商证券APP9.0成功上线,助推营销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大机构领域建设机构数据集市,对内整合信息和业务资源,实现对客视角的营销服务一体化转型;大投资领域运用并行计算、低延时技术,提升研究、交易、做市核心能力,助力中性策略占比和客驱业务规模提升;大投行领域构建产业链图谱,建设行业领先投行承做作业平台,实现承做标准化。科技底座建设方面,以“拥抱云原生,攻坚数智化”为抓手,打造了全面云原生的多云平台,上线云原生IaaS、PaaS、数据中台3大平台;基于云原生架构的新一代核心交易系统建设三期项目完成了技术上线,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阶段性成果。积极跟进生成式AI技术,探索新技术与公司业务的结合,以智能研究、智能客服、智能办公、智能编程为示范场景,推出研究服务AI助手、AI编程伙伴等多个大模型应用。重点建设AI中台,完成大模型技术的阶段性攻坚,完全自主设计建设大模型应用框架,并初步建成私有化算力资源池。以IT研发管理数字化为抓手,打造平台工程,赋能研发团队,提升研发交付效能,累计9个项目通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能力认证,位居证券及基金行业第二。公司基于云原生的全栈分布数据库在证券核心交易系统应用试点,基于云原生技术的全品种场外衍生品交易平台均获人民银行2021年度金融科技发展奖三等奖,沪深股票期权FPGA做市交易系统获人民银行2022年度金融科技发展奖二等奖,基于数据中台模型能力的统一智慧营销中台建设项目获亚洲银行家2023年度中国奖项计划“最佳大数据项目”(资管类)。①公司建立了创新活动决策及管理架构,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创新活动的开展遵循合法合规、风险可控等原则。公司规范及明确了新业务申请、风险评审、审批、实施及回顾的流程,确保新业务在风险可控、可测、可承受的前提下规范、稳健地开展及运作。②公司建立创新活动的风险监控和预警机制,根据创新活动的风险特征,设计各类监控指标和风险限额,实时跟踪创新业务的风险动态;当风险指标出现异常时,及时向业务部门进行风险提示,确保创新活动风险敞口始终控制在公司净资本和流动性水平可承受范围。③公司持续强化创新业务的稽核监督力度,不断提升创新业务的内控水平和风险应对能力。公司稽核部在审计项目中重点关注创新业务,根据检查发现的问题,协同创新业务的管理部门进行分析、研讨,确定整改举措,并督导创新业务管理部门整改落实,持续提升创新业务内控水平的。分支机构设立和处置情况:报告期内,公司在深圳、杭州、佛山、烟台、鄂尔多斯等地设立了6家证券营业部,在河北雄安新区筹建设立1家分公司,未撤销分公司、证券营业部;报告期内完成了4家分公司、27家证券营业部的经营场所注册信息变更。2023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资本市场。2023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后续中国证监会于2023年8月18日从资产端、投融资端、交易端和券商端全方位出发推出一揽子政策,凸显决策层对资本市场的高度重视。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优先有望向投融资一体化改革升级,是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的里程碑式进步。聚焦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提“金融强国”,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资本市场通过优化资金供给结构,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发挥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功能。能够有效盘活金融资源、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五篇大文章,贡献券商力量。证券公司将践行科技、绿色、普惠、养老和数字金融理念,紧跟科技创新发展路径和需求,发挥资源配置优势,加大科技企业服务力度;有效配置资金,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平衡;做深做实普惠金融业务,不断增加普惠金融产品的供给,持续扩大服务覆盖面;聚焦群众养老金融投资偏好统筹金融资源,针对多层次养老金融需求开发、创新产品,为实现老有所养提供有力支持;在自身数智转型的同时,服务、支持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传统资本要素和数字要素结合。证券行业在挑战中稳健发展。在金融服务实体的政策指引和让利投资者的监管导向下,行业费率平稳下降是大势所趋。面对传统业务市场景气度波动和费率下行的双重挑战下,证券行业积极求变,在数智化转型、三投联动、机构业务迭代、综合金融服务等方面正寻找结构性突破点。行业经营表现有望呈现稳中向好局面。“打造一流投资银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2023年10月30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发挥一流投行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压舱石的重要作用。并购重组或加剧行业马太效应。证监会指出,将支持头部证券公司通过业务创新、集团化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打造一流的投资银行。后续,头部券商依赖其专业能力、规模优势、品牌效应、集团资源、资本实力,将持续做优做强,马太效应趋于显著。公司的战略愿景是“打造特色鲜明、创新引领、质量第一、贡献卓越的中国最佳投资银行”。公司将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积极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企改革要求。公司将立足行业特点和自身优势,持之以恒推进现代投行转型建设、努力建设一流投资机构、积极推动财富管理业务做大做强、加快构建一站式的机构客户服务体系,持续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助力“建设金融强国”目标。2024年,公司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做好收入拓展、转型升级、改革创新、风险防控等各项工作,聚焦“五篇大文章”,立足行业特点和差异化发展道路,持续推进现代投行转型,开启新五年战略征程,实现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财富管理和机构业务板块:公司将积极应对行业佣金率持续下滑的竞争形势,做好客群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做好线上线下双轮驱动、强化第三方引流等手段,强基固本、深挖潜力,进一步增强传统经纪业务的竞争力,坚定不移地推进向财富管理转型升级,以精选优选产品为核心竞争力,以平台赋能提升财富顾问专业服务能力,拓宽拓深各类客群,做大金融产品保有量、做优产品收益。投资银行业务板块:公司将全面推进现代化投行转型建设,努力实现“打造强大现代投行”战略目标。继续深化专业化和区域化投行业务布局,重点聚焦半导体、生物医药及双碳业务领域,加快优质IPO和再融资项目储备,推动北交所IPO储备项目申报和落地;积极把握境外市场业务机会,加强央企债、地方国企优质债券和基础设施公募REITs项目开拓;深入推动“羚跃计划”“企业客户经理制”等各项战略举措落地,不断提升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特色金融服务能力;重点加强投行数字化承做平台建设,优化投行业务全过程管控机制,持续提升投行业务执业质量,大力推动投行业务高质量发展。投资与管理板块:招商资管将抓住获得公募牌照的机遇,结合自身优势走“精品券商资管”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多措并举提升主动资产管理能力与规模,大力布局公募业务产品线,进一步完善私募产品线,升级风控体系,打造投研与市场双轮驱动的、具有券商特色的稳健性资管机构。招商致远资本聚焦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圈等重点区域,拓展重点领域基金布局,进一步借助招商局集团优势,加强与集团投资板块、实业板块合作。投资与交易板块:公司将以大类资产配置为统领,做好中性策略与方向性投资的配置以及股债投资的配置,打造稳健的投资风格,成为公司大而稳定的收入和利润中心。大力发展客需驱动业务,充分发挥中性策略收益稳健、受市场波动影响小的优势,不断提高中性策略收入占比,加强对利率、外汇及商品市场的研究,探索境外投资机会,丰富拓展投资种类与范围。(四)可能面对的风险(包括落实全面风险管理以及合规风控、信息技术投入情况)报告期内,公司不断探索新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以确保公司长期稳健发展。公司风险管理概况、经营中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其他风险等风险状况及其应对措施如下:公司自成立伊始就致力于建立与自身经营战略相一致的、全面的、深入业务一线并富于创造性和前瞻性的风险管理体系。公司已建立健全公司治理与有效的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体系,以管理公司在证券市场中面临的风险。公司按照《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的要求,结合自身的运营需求,率先建立由五个层次组成的现代化风险管理架构,包括:董事会的战略性安排,监事会的监督检查,高级管理层及风险管理委员会的风险管理决策,风险管理相关职能部门的风控制衡,其他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全资子公司的直接管理。①董事会及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审批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制度、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及各类风险限额指标,每季度召开会议,审议季度风险报告,全面审议本公司的风险管理情况。③高级管理层全面负责业务经营中的风险管理,定期听取风险评估报告,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制定风险限额指标。高级管理层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经营层面最高风险决策机构。公司任命了首席风险官,负责推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监测、评估、报告公司整体风险水平,并为业务决策提供风险管理建议。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证券投资决策委员会、信用风险委员会、估值委员会、资本承诺委员会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政策委员会,分别在其授权范围内,由专家审议并集体决策证券投资、信用风险、证券估值、资本承诺风险、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等事项。公司将子公司的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进行垂直管理,子公司风险管理工作负责人由本公司首席风险官提名任免及考核。④风险管理部作为公司市场、信用、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的牵头部门,履行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管理工作职责,并协助、指导各单位开展操作风险管理工作。资金管理部作为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的牵头部门,履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责,推进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法律合规部负责牵头公司合规及法律风险管理工作和洗钱风险管理工作,协助合规总监对公司及其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和执业行为的合规性进行审查、监督和检查,推动落实各项反洗钱工作。风险管理部及办公室共同牵头负责声誉风险管理工作,公司各单位履行声誉风险管理一线职责。稽核部负责对公司风险管理流程的有效性及执行情况进行稽核检查,并负责牵头至少每年一次的公司内控体系整体评价。⑤公司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全资子公司对各自所辖的业务及管理领域履行直接的风险管理和监督职能。公司确立了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以识别、评估、处理、监控与检查及报告风险:即各部门及分支机构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自我控制为第一道防线,风险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实施专业的风险管理工作为第二道防线,稽核部和监察部实施的事后监督、评价为第三道防线)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公司以《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制度》《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工作规则》为纲领,形成了包括全面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洗钱风险等齐备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明确了各类风险管理的边界及一般性原则。公司自上而下建立了从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经济资本到风险限额的风险管理量化指标体系,引导资源向风险收益比高的业务配置,有效提升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和企业价值。①清晰的风险偏好及容忍度指标:风险偏好是董事会和经营决策层在分析公司面对的各种风险因素后,做出的对风险和收益平衡关系的基本态度。风险容忍度是指公司根据风险偏好,针对不同业务的特点,为每一个具体业务设定的反映风险管理效果的量化限额指标,以明确对风险管理结果的最大容忍范围。经过多年的逐步完善,公司已经形成了清晰的风险偏好描述,涵盖总体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类型的风险偏好指标体系和风险容忍度指标体系。公司每年初确定风险偏好、容忍度工作目标,并贯彻至经济资本预算及业务授权中,每月监控、报告风险偏好及容忍度执行情况,并根据执行效果持续检视风险管理工作。②科学的经济资本管理模式:公司于2006年在业内率先引进经济资本管理模式,并持续优化经济资本计量方法、完善经济资本管理流程。公司的经济资本管理全面覆盖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开发了用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的内部模型,具有良好的风险敏感性和可靠性,借鉴巴塞尔协议标准法对操作风险进行计量,并将经济资本广泛应用于风险监控、量化评估、绩效考核等领域。③以风险限额为核心的业务授权管理体系:在法定经营范围内,根据决策事项的风险等级实行逐级业务授权,并根据各单位的风险管理能力、业务授权执行情况、实际风险控制结果,实行审慎授权,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高决策效率。公司禁止越权操作,各级被授权人必须在被授予的权限范围内行使权力和开展业务活动,不得越权。④全面的压力测试工作机制:公司制定了《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压力测试管理规范》,明确了多部门分工合作的压力测试组织体系,设计了压力测试方法和流程,定期或不定期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和市场变化情况,对本公司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净资本等各类风险限额指标进行压力测试,能够有效地评估极端情形下经营及风险状况的变化。公司坚持稳健的风险管理文化,将风控合规写入招商证券企业文化共识,强调合规风控是公司的生命线,提出“专业的合规风控,既能守住底线,还能助力业务拓展”;公司通过多层次的宣传平台,开展涵盖重点风险领域、风险管理政策制度、重大风险警示案例等专业培训和沙龙活动,建立风险案例专栏,宣导风险管理文化,确保全体员工践行风险管理的理念,通过覆盖全员的与风险管理效果挂钩的绩效考核及责任追究机制,保障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鉴于数字化在现代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公司参照国际顶尖投行的经验,创新性的建设了智慧一体化集团风险管理平台CMS-RISK,通过该平台集成各个子系统对各类型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识别、计量、监测、报告,实现T+1日集团母子公司跨境、全球化、多币种的垂直风险管理。平台聚焦于保障监管报表和数据的准确计算报送,以及公司内部风险监控和计量分析的有效实现,并将在此基础上运用各种数字化手段逐步提升风险管理效率。智慧一体化集团风险管理平台通过风险模型构建、风险指标计量、历史数据统计分析等技术,对各类基础数据进行自动抓取、计算和整合,实现了各类监管报表准确报送及母子公司全量风险限额敞口监控预警;通过集团风险数据集市整合业务数据、资讯数据等内部和外部数据,不断完善数据采集、主题模型设计、数据标准、数据质量校验等各项功能及风险数据治理机制,实现了母子公司风险信息的一体化归集;各风险子系统包含风险驾驶舱、并表净资本监管指标管理系统、市场风险管理系统、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全面风险管理系统、负面信息客户系统、债券内部信用评级引擎、市场风险计量引擎、经济资本计量引擎等十余个模块,基于数据集市建设并通过风险管理驾驶舱集成在同一平台,实现单点登录和统一权限管理,通过统一风控视图展示公司整体风险状况。智慧一体化集团风险管理平台及各子系统达到了行业领先的风险数据治理水平,具备良好的系统扩展性,促进风险管理效率及风控数字化能力的整体提升,未来将向应用一体化、风控工具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型,打造全面灵活稳定的数字化风控平台,并持续探索各类人工智能模型在风控领域落地应用的可能性,为公司业务开展和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是公司的持仓组合由于相关市场的不利变化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公司的持仓组合包括权益类、固收类、商品类、外汇类和股权项目等投资组合。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的主要类别如下:①权益类风险:来自于持仓组合在股票、股票组合及股指期货等权益类证券的价格及波动率变化上的风险暴露;②利率类风险:来自于持仓组合在固定收益投资收益率曲线结构、利率波动性和信用利差等变化上的风险暴露;③商品类风险:来自于持仓组合在商品现货价格、远期价格及波动率变化上的风险暴露;④汇率类风险:来自于持仓组合在外汇汇率即期、远期、即期价格及波动率变化上的风险暴露;⑤股权项目类风险:来自持有的股权投资项目及私募股权基金份额的公允价值变动的风险。通过这些方法手段,公司较好地控制了市场风险。但这些方法的使用及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会受到系列因素的影响,如套期保值的有效性、市场流动性变化、对冲价格相关性等。因此公司始终根据市场发展和组合变化情况,通过对市场风险的实时与准确的评估,不断加强调整风险管控措施,主动积极地管理市场风险。公司根据董事会制定的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系列指标,统一进行经济资本分配,通过考虑各类投资的风险收益情况,结合相关性和分散化效应将公司整体的风险限额分配至各业务部门和业务条线,并相应制定业务授权。前台业务部门作为市场风险的直接承担者,负责一线风险管理工作。其负责人及投资经理利用对相关市场和产品的深入了解和丰富经验在授权范围内开展交易并负责前线风险管理工作,动态管理持仓部分的市场风险暴露,主动采取降低敞口或对冲等风险管理措施。风险管理部作为独立的监控管理部门,向公司首席风险官汇报,使用专业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对各投资策略、业务部门、业务条线和全公司等不同层次上的市场风险状况进行独立的监控、测量和管理,并按日、月、季度等不同频率生成相应层次的风险报表和分析评估报告,发送给公司经营管理层以及相应的业务部门和业务条线的主要负责人。当各类风险指标接近或超过风险限额时,风险管理部会及时向公司经营管理层以及相应的业务部门和业务条线的主要负责人发送预警和风险提示,并根据相关公司管理层和委员会审批意见,监督业务部门落实应对措施。风险管理部还会持续地与业务部门和业务条线的团队沟通讨论最新市场状况、当前风险暴露和可能出现的极端压力情景等问题。公司使用一系列风险测量方法对包括多种市场情况下可能的市场风险损失情况进行测算和分析。公司使用的主要风险测量工具是VaR,用于对短期市场正常波动下的可能损失进行衡量,同时使用压力测试对极端情况下的可能损失进行评估。公司使用国际金融机构通用的VaR作为风险测量的主要工具。VaR是在一定的时间区间内、一定置信度下持仓投资组合由于市场价格变动导致的可能损失。公司使用1天、95%置信度的VaR作为衡量市场风险状况的主要指标。VaR计算模型使用市场历史数据,考虑了权益类、利率类、商品类和汇率风险等各种风险类型中相关的风险因子对公司持仓组合的影响,能够衡量由于证券价格变动、利率/收益率曲线变动、商品价格变动及汇率变动等因素导致的市场风险变化,并考虑了组合之间分散化效应的影响。公司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持续积极改善VaR风险计算模型,包括增加新开拓市场的风险因子,优化计算方法等。同时,通过回溯测试等方法,对VaR计算模型的准确性进行持续检测。对于公司部分特定的投资组合,如公司的股权类投资(包括“股权直投、股权基金投资及结构化股权投资”等),由于缺乏流动性等因素,VaR方法不是最合适有效的风险测量手段,因此,公司参照业内通行做法,即假定所投资产价值下降一定比例来测算可能的影响。压力测试是风险测量中VaR计算方法的重要和必须的补充工具。通过压力测试,对组合持仓面临极端情况冲击下的可能损失状况进行评估,了解单一风险因子或特定压力情景下公司的可能损失,进行风险收益分析,考察公司各项关键监管指标是否持续达标,以及对公司整体的影响是否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针对非线性期权产品组合,根据标的物、波动率情景建立压力测试矩阵,进行日常全值压力测试以管控巨幅尾部风险。公司对于特定的风险因子如利率、汇率等还进行敏感性分析,即假定其他不变的情况下,单个风险因子独立变化一定比例,测算公司资产负债组合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分析这些风险因子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公司在各业务部门、业务条线和交易策略等不同层级上均设置了相应风险限额指标体系,以控制盈亏波动水平和市场风险暴露程度。公司的风险限额是在公司风险偏好和容忍度指导下,综合考虑各类业务投资特点、风险特性及对公司整体风险规模的影响进行设置,并根据市场情况、业务发展需要和公司风险状态进行相应的调整。公司的风险限额主要包括规模、集中度、量化风险值(VaR、Greeks等)和损失限额等各类指标,实行分级审批机制,即在公司设定的风险限额范围内对业务部门、业务条线以及投资经理设定相应的子限额指标。公司层面的总体风险指标使经营管理层对公司整体的风险状况能够进行有效管理,而以下各级的子风险限额指标则是使业务部门、业务条线和投资经理能有效地在此指标范围内进行交易。因此,子风险限额指标并不是为相应的业务设置的最大风险容忍度,而主要是作为风险管理中满足适当条件时进行风险升级报告处理的一种机制。风险管理部对公司各项风险限额每日进行独立监控,当发现有接近或突破风险限额的情况时,风险管理部会及时向公司经营管理层与相关业务部门、业务条线发送风险提示或风险关注,业务部门和业务条线相应提出分析报告和应对措施,并根据具体情况,降低风险暴露程度,或按授权审批机制提高风险限额。公司对风险限额体系进行持续的更新完善,在当前已有指标的基础上,根据公司业务的发展和风险管理的需要不断优化公司整体、各业务部门和业务条线、交易策略等不同层面的风险限额指标体系,形成具体规定或指引,进一步完善限额体系。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公司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①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孖展融资等融资类业务的客户出现违约,不能偿还对公司所欠债务的风险;②债券、信托产品以及其他信用类产品等投资类业务由于发行人或融资人出现违约,所带来的交易品种不能兑付本息的风险;③权益互换、利率互换、场外期权、远期等场外衍生品交易中的交易对手、现货交易对手不履行支付义务的风险;④经纪业务代理客户买卖证券、期货及其他金融产品,在结算当日客户资金不足时,代客户进行结算后客户违约的风险。⑤信用风险实质审核全覆盖。公司运用信用风险限额、内部信用评级、担保品量化管理、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等多种管理方法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具体:公司运用多层次的信用风险限额控制信用风险暴露,在董事会审批的风险偏好及容忍度范围内,根据各信用类业务特点,制定包括业务规模限额、低等级债券投资比例、单一客户融资规模、单一担保品市值占总市值比例等在内的限额指标,并根据市场情况、业务发展需要和公司风险状态进行相应的调整,风险管理部对各限额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报告与预警。公司针对不同行业及目标客户群特点,开发了多个内部信用评级模型及功能完善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对借款人或债券发行人进行主体和债项评级,将内部信用评级结果逐步应用于业务授权、限额测算、额度审批、风险监测、资产质量管理等方面,成为信用类业务决策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公司注重担保品对公司债权的保障,将担保品作为管理重点,建立了担保品负面清单机制、折算率分级模型工具,定期调整担保品范围及折算率,保障公司债权安全。折算率调整机制分为基本面调整和市场因素调整两部分,基本面通过财务报表反映,市场因素包括市场价格波动、涨幅等。公司建立了担保品集中监控机制,以及重点关注类担保品评估机制。公司在对交易对手进行信用评级、借款人资质评估、担保品量化管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每笔信用类业务的客户结构、单笔负债金额、借款期限、维持担保比率以及担保品集中度等因素,将上述因素反映在借款人违约率(PD)、违约损失率(LGD)及期限(M)等参数中,对信用类业务逐笔计量其可能的违约损失,汇总得出公司所面临的总体信用风险,并结合压力测试及敏感性分析对信用风险进行补充计量。公司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对信用风险偏好进行审核与批准;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审议全公司信用类业务的整体风险管理状况,及重大高风险、创新类的信用类业务是否开展等;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其下设的信用风险委员会,负责对信用类业务授信政策的审批;公司各业务部门负责信用风险相关业务的具体开展、管理与监控等;公司风险管理部研究并构建全司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拟定信用风险管理偏好及容忍度、拟定全司各信用类业务授信政策,对信用风险进行独立监控与预警等。在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等融资类业务方面,公司构建了多层级的业务授权管理体系,并通过客户尽职调查、授信审批、授信后检查、担保品准入与动态调整、逐日盯市、强制平仓、违约处置等方式,建立了完善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在债券投资、信托产品以及其他信用类产品等投资类业务方面,公司通过建立债券池对可投资债券实行准入管理,债券入池需经专业信用评估人员评估并符合内部和外部信用评级准入标准、行业准入标准、产品准入标准、财务准入标准等,通过投资分级审批授权控制集中度风险,通过舆情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发行人最新风险信息。在场外衍生品交易业务方面,公司建立了包括投资者适当性、尽职调查、授信审批、潜在风险敞口计量规则、保证金收取及盯市、平仓处置、标的证券管理和客户违约处理等多个方面的管理办法和配套细则,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加强重点管理。在经纪业务方面,对可能承担担保交收责任的经纪业务通过标的券最低评级、持仓集中度、杠杆比例等指标控制客户违约风险;境外代理客户的证券及其他金融产品交易,通过加强客户授信和保证金管理,有效控制信用风险。境外债券评级取自穆迪、标普、惠誉三者(若有)评级中的最低者;若三者均无评级,则即为未评级;其中A评级包括穆迪评级Aaa~A3、标普评级AAA~A-、惠誉评级AAA~A-的产品;B评级包括穆迪评级Baa1~B3、标普评级BBB+~B-、惠誉评级BBB+~B-的产品;C评级包括穆迪评级Caa1~C、标普评级CCC+~C、惠誉评级CCC+~C的产品;D评级包括标普评级D、惠誉评级D的产品。操作风险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风险。操作风险事件主要表现为以下七类: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实物资产损坏,营业中断和信息技术系统瘫痪,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公司持续将操作风险管理作为风险管理的重点,通过操作风险事前梳理、业务全流程监控和操作风险损失信息事后收集等机制的建立,形成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循环。为有效管理操作风险,公司采取了如下措施:①以搭建符合新资本协议和公司战略发展需要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为目标,建立了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并最终通过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计量和分配有效引导各项业务开展;②建立科学的操作风险偏好、容忍度和管理政策制度体系,持续完善操作风险治理架构;③运用操作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管理工具,以流程梳理为核心,建立覆盖公司各单位、子公司及分支机构全业务流程的事前风险识别评估机制,形成各单位操作风险手册;④持续建设操作风险关键指标体系,根据不同业务特性及操作风险易发环节,针对性设置操作风险管理指标并进行分类管理,进一步提高操作风险管理的事中监测能力;⑤建立了操作风险事件管理机制,将公司内外部操作风险事件进行收集汇总,分析事件产生原因及制订缓释行动计划,强化操作风险事件的事后跟踪及整改;⑥注重实质风险把控,根据公司不同业务特点,聚焦操作风险高发、频发领域,开展各类专项操作风险检查及管理提升工作;⑦建立了操作风险系统,实现操作风险三大管理工具在风险识别评估、监测及事件收集报告的系统化应用,有效提升公司操作风险管理效率及管理水平;⑧重视操作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与宣导,强调新产品、新业务开展前的风险识别与控制,通过各类培训、宣导手段使操作风险管理理念覆盖公司各单位及分支机构。公司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主要为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若未来公司的经营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负债水平不能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且经营水平出现异常波动,公司将可能无法按期足额偿付相关债务的本金或利息。公司可能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的事件和因素包括:现金流紧张、融资成本持续高企、监管评级下调、融资渠道受阻、债务集中到期难以兑付等。公司经营管理层负责对流动性风险管理重大事项进行审议和决策,建立了流动性风险集中管控的司库运行机制,资金管理部负责开展公司日常流动性风险管理。公司综合考虑负债情况、业务发展情况、市场情况等因素,对各业务用资规模进行动态管理,制定融资计划。①建立了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和最低备付金额度制度,制定了流动性应急管理计划,在资金计划中预留最低备付金,储备了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在极端情况下仍可随时变现的高流动性资产,以备意外支出;②积极开展资金缺口管理,运用现金流缺口、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管理工具,及早识别潜在风险,提前安排融资和调整业务用资节奏,有效管理支付风险;③持续拓展融资渠道,均衡债务到期分布,避免因融资渠道过于单一或债务集中到期的偿付风险;④建立了内部风险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各业务及分支机构经营中的流动性风险情况,并采取措施促进公司各业务和各分支机构安全稳健地持续经营。公司面临的声誉风险是指由于公司经营行为或外部事件、及工作人员违反廉洁规定、职业道德、业务规范、行规行约等相关行为,导致投资者、发行人、监管欧宝平台机构、自律组织、社会公众、媒体等对公司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其品牌价值,不利其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在声誉风险管理方面,公司持续提升各项金融服务水平,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保持良好的客户满意度和市场形象,培育良好的声誉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全员声誉风险防范意识,积极防范声誉风险和应对声誉事件,防止一般声誉事件升级为重大声誉事件,最大程度地减少声誉损失、降低负面影响。公司严格执行监管机构的相关要求,从系统建设、制度安排及人员配备等方面,全面建立了净资本和流动性等风险控制指标的动态监控及补足机制,以确保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的持续达标,具体情况如下:公司已建立风险控制监管指标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各项风险控制指标的T+1日动态监控和自动预警功能;制订并下发《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风险控制监管指标管理办法》和《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压力测试管理规范》,明确了公司风险控制监管指标管理和指标压力测试等工作机制;安排专岗对风险控制指标进行日常监控,及时报告处理指标异常情况。公司持续对未来一段时间的风险控制指标进行压力测试和动态分析,建立了净资本补足机制,通过股权融资、发行次级债等方式及时补充净资本。报告期内,公司净资本和流动性等各项风险控制指标均持续符合监管要求,不存在不符合监管标准的情形;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净资本为793.70亿元。